平衡施肥法的内涵,在于准确地诊断土壤中所存在的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,做到按作物所需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地施肥,使供与需达到平衡因而促进作物增产。
为了使平衡施肥作到更准确、平衡、减少浪费,除了理解并掌握其内涵外。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其外延,即土壤性状的平衡,各种养分要贮存于土壤中,作物也要从土壤中吸收营养,故土壤各性状的平衡与否也就成为影响平衡施肥最关键、最密切的因素,根据影响平衡施肥的密切程度,现将土壤各性状的平衡分述如下:
一、土壤水分与平衡施肥
土壤水分的平衡最主要的是数量上的与质量上的平衡,我场耕地中除3800公顷旱地自然缺水外,即灌溉区有时也缺水.特别是春旱较为普遍、可在有保障的地区,灌水量往往偏多。在偏少与偏多的情况下,平衡施肥的肥效就必然大打折扣,因为肥是溶解在土壤水分中,在适当浓度下才能被作物吸收,水分偏少浓度大,不溶解;水分过多浓度太淡,肥分被水冲走会影响肥效。因此必须要保持土壤水分数量上的平衡,田间持水量保持60%~80%最佳,采用细流沟灌、滴灌、膜上灌等节水措施,在地面与地层中有积水或地下水道高的地方,还须排水,以保持土壤水分数量上的平衡,充分发挥肥效。
土壤水分质量上的平衡,我场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,在含有较多盐碱成份而加大土壤水分矿化度的情况下,就会阻止养分的溶解,妨碍作物的吸收,甚至导致死亡,在此情况下平衡施肥会造成浪费,故必须首先改良土壤中的盐碱度,采用优质水灌溉,使土壤水在质量上永远保持平衡状态,一般要求矿化度不超过1克/升,pH值中性。
二、土壤空气与平衡施肥
土壤空气内部的平衡,主要指氧气与其它气体之间的平衡,其中最突出的是氧气与二氧化氮之间的平衡,因为这些气体在土壤孔隙中呈相互消长之势。若土壤中的水分太多,氧气缺少时,还会产生一些还原性气体。相反干旱缺水,孔隙中充满空气,气流通畅生物活动微弱,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过多,二氧化氮缺少。不论氧气或二氧化氮过多或过少,均对平衡施肥不利。若二氧化氮过多而氧气缺少时,首先导致作物根系呼吸作用减弱,发育不良,吸收养份、水份的功能降低,限制作物对肥料中各营养元素的吸收,其次对所施用的有机肥料,则不能充分氧化分解,影响作物吸收利用。相反,若土壤中的氧气多而二氧化氮缺少,则二氧化氮与水所形成的碳酸溶液也少,因此使肥料中的其它营养元素难转化为有效性的,也不能被作物所吸收利用,因此碱性的钙质土壤,不宜施用磷肥。
在土壤空气的总容积中,氧的含量不小于10%,而二氧化氮不大于10%,最适氧气为16%~20%,最适的二氧化氮为0.5%~3%的范围内,这样才算达到平衡。在此平衡状态下平衡施肥可以产生较好的肥效。为了促进空气与肥的平衡,最常用的办法:一是通过犁翻、耙耱、中耕,破碎其紧硬的板结层,使土壤疏松多孔,有利通气。二是施用有机肥料、种植绿肥牧草、进行秸秆还田等,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。三是若遇土壤中水分过多或过少时,应通过灌水、排水等有效措施进行调节。
三、土壤温度与平衡施肥
土壤温度与作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,如在0℃以下,根系就停止生长,2~4℃才可开始生长,7℃以上可活跃起来,即使小麦、大麦等耐寒作物也需平均温度在1~2℃时,才可缓慢萌发,而喜温的作物则在12~14℃的土壤温度时才可发芽。作物在低温时根系呼吸受到抑制,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甚至停止。若土壤温度过高,根系呼吸作用旺盛,消耗碳水化合物促使根系栓质化抵达根尖,而降低吸收养份的能力。更重要的是土壤温度直接影响肥料的有效度,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、分解与化肥的溶解均需要有一定的土壤温度,以尿素为例,施入土壤中要经微生物的作用才可转化为铵态氮,被作物吸收利用,其转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,5℃时需15天,10℃时需7~10天,20℃时需4~5天,而30℃时只需2天。
达到温度与肥之间的平衡,采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措施,如常用的地膜覆盖,显著地提高了春季的地温,加速了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利用和施肥料的有效化,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吸收和利用,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提高。
除了上述土壤性状的平衡外,还有矿物质与有机质;固态、液态与气态;生物与非生物;土粒与孔隙;沙粒与粘粒。土粒结构的松与紧,土粒排列的结构、矿物质的风化与新生、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、以及土壤与其环境之间的平衡等等。这些平衡均是通过土壤水分、空气、温度的平衡而影响平衡施肥。
我场大面积的干旱土壤,其矿物质太多含量可高达土体全重的99%左右,而有机质的含量仅有1%左右,故此种土壤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比例是不平衡的,在此不平衡的状态下,土壤蓄水少,空气过于流通,土温冷热不稳,使水、气、温均未达到平衡,若在此种土壤上进行平衡施肥,就很难实现水与肥、气与肥、温与肥之间的平衡,当然就不可能产生理想的肥效。
根据目前实际情况,要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达到1.5%~5%,矿物质含量为95%~98%是比较平衡的,为了促成这种平衡,农业生产对大部分土地需要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。
2010-11-20 信息来源:《农村科技》